藥浴法是中醫(yī)外治法之一,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的水,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。其形式多種多樣,盥洗全身,俗稱“藥水澡”,局部洗浴又有燙洗、熏洗、坐浴、足浴等。中藥藥浴,古已有之。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熏浴方8首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有:“其受外邪者,漬形以為汗”的記載。晉代葛洪的《肘后備急方》則收錄了更多的藥浴內容,對不同的疾病成因不同,治療采用的方法也不同,如酒洗、醋洗、黃柏洗等。隋朝巢元方的《諸病源候論》更是將藥浴療法用到了婦科、兒科以及臨床急癥搶救中。到了清朝,是藥浴發(fā)展的一個高峰時期,很多藥浴效方在民間流傳,如沐浴、洗頭、洗眼睛等,廣泛應用于急癥、內、外、婦、兒、骨傷、皮膚、五官等數(shù)百種疾病的治療。對藥浴貢獻最大的是《理瀹駢文》的作者吳師機,不但為藥浴治療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(jù),還根據(jù)藥浴不同的表現(xiàn)形式分為熏、洗、沐、浴、浸、噴、澆、淋八法,治療范圍涉及了中醫(yī)的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各科,并列舉藥浴方79首。
典型案例一
吳某,女,1歲2個月。家長自述患兒自半歲后添加輔食,即出現(xiàn)大便偶有干結難排。遵醫(yī)囑先從飲食入手調整,多飲水,水果蔬菜適量增加,并口服益生菌、乳果糖,癥狀無明顯改善。后檢查排除巨結腸、乙狀結腸冗長等器質性病變。推拿、中藥口服均未堅持。1歲左右癥狀持續(xù)加重,大便3~4日1次,色黑,量少,臭味大,并出現(xiàn)顆粒狀,排出困難,伴大汗淋漓,抗拒哭鬧,每次都需用開塞露輔助,肛裂出血,直腸黏膜Ⅱ度脫垂,大便后需家長用手還原復位,患兒納差,夜臥不安,近期生長發(fā)育遲緩。查體見患兒面色萎黃,唇甲色淡,毛發(fā)細軟稀疏,下眼瞼發(fā)暗,舌質淡苔白厚。
診斷:小兒便秘(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)。
治法:因小兒臟腑嬌嫩,因而采取藥針療法,并用藥浴配合。
方藥:補中益氣湯合槐角丸為用。前者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,可重用生白術、當歸以健脾益氣,補血潤燥,而共奏潤腸通便之功效;后者止癢痛、祛濕毒、清腸疏風,以解肛裂出血之苦,防止患兒肛周疾患進一步發(fā)展。方中諸藥用量均按比例加大用量,囑患家長大量水煎,令藥湯濃郁,溫度適中,讓患兒坐浴其中,沒過肚臍。熏洗過程中,應保持溫度,時間宜20分鐘以上,見小兒面色微紅,似有細微汗珠冒出為宜。
一周后反饋患兒胃口有好轉,夜臥不安有改善,排便時間有縮短,遂繼續(xù)用藥,半月后大便排出不費勁,2天1次,脫肛現(xiàn)象已明顯減輕,排便后可自行回納。家長認可此方案,患兒配合,情緒好轉,隨診后繼續(xù)用藥,一個療程后,患兒脫肛及出血已痊愈,大便1~2天1次,條形軟便,排出不費力,汗出正常,面色已似有紅潤之象,情緒穩(wěn)定。
典型案例二
安某,女,3歲3個月。因早產,出生半歲后發(fā)現(xiàn)肌張力低下,運動遲緩,并伴有厭食,納差,大便干結,3天1次,排出無力,夜臥不安,盜汗嚴重,抵抗力差,頻繁外感,唇若涂丹,舌質絳紅少苔。就診時已在當?shù)刈隹祻陀柧殻驙I養(yǎng)不良,效果不好?;純撼3W允銎7o力,不能自行抬下肢上臺階??紤]到患兒之前治療經歷復雜,決定以外治法為主。溝通后家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(tài),同意以膏穴療法搭配中藥足浴。
診斷:小兒生長發(fā)育遲緩(脾腎不足、氣陰兩虛)。
治則治法:足浴方劑以四君子湯合引火湯為主。方中重用白術、熟地為君藥,既可健脾益氣,滋陰補腎,又可潤腸通便,氣陰雙補,方中其他諸藥如黨參、茯苓、麥冬、白芍等,共奏益氣補血,滋陰斂肝之效。先后之本均可兼固,一周左右,隨癥調整處方1次,根據(jù)患兒病情變化,酌情加減,或佐以安神助眠,健脾開胃,滋陰斂汗,以助改善體質。囑家長煎煮后取適量沒過足三里處,每天20分鐘左右,1天2次足浴。
調理近3個月時,家長反饋,孩子食欲佳,大便規(guī)律,眠可,不再盜汗,貧血改善,呼吸道疾病高發(fā)時未被感染,身高體重均有明顯增長,不用扶拉可自主連續(xù)上臺階。
百病的癥狀藥浴怎么治?藥浴作用機理概言之,系藥物作用于全..[詳細]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]